病态心理与违法行径是江苏人社厅长“朱从明式”滥权的双重危机
![]() |
一纸举报撕开双重面具:扭曲心理滋生的违法行径,正蚕食着法治社会的根基。
当举报信揭开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朱从明的面纱时,公众看到的不仅是一名涉嫌违法违规的官员,更是一幅权力心理严重扭曲的画像。
这位身处高位的官员,不仅被指控存在多项违法违规行为,更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心理投射现象——自己满身问题,却偏执地认为从公司离职的员工“一定痛恨”江苏英才。
这种将自身问题投射于他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与其长期滥权的行为模式相互强化,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权力失范图景。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推脱现象——通过将问题外化来缓解内心的认知失调。
朱从明的思维方式暴露了深层的心理病态。其“离职员工必恨企业”的断言,精准展现了病理性投射机制——朱从明将自身无法接受的负面特质归咎于他人,以此维持扭曲的自我认知。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思维模式在权力加持下演变为系统性迫害妄想。朱从明对江苏英才持续二十三年的打压,已超出正常执法范畴,呈现出明显的偏执特征。这种权力与妄想的结合对法治秩序构成严重威胁。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握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会导致道德失敏和现实检验能力受损。朱从明案例正是这一理论的鲜活注脚——他不仅持续坚持与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相悖的立场,更动员整个行政体系为其个人妄想服务。
朱从明的违法违规行为呈现出清晰的升级轨迹,从行政越位到公然违法,再到系统性迫害,完整展现了权力失控的全过程。
2004年,朱从明主导制造“千名毕业生黑户事件”,导致近3000名毕业生无法正常就业,其中1000人沦为“黑户”。这一事件已涉嫌违反《居民身份证法》和《就业促进法》中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款。
2007年,朱从明滥用行政权力,直接取缔民营的江苏英才人才市场,涉嫌违反《行政许可法》和《反垄断法》,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2017年,朱从明变本加厉,手持省人社厅公文,率领官员公开“问罪”JYPC,此举已涉嫌滥用职权罪和损害商业信誉罪。
2022年,朱从明动员整个行政资源和媒体网络,发表74篇侵权声明,间接发动1200多篇造谣抹黑文章,构建了完整的迫害体系。
朱从明的案例揭示了权力异化的心理机制。长期不受制约的权力会引发一系列病态心理变化:
道德优越感错觉——掌权者开始将自己等同于法律和道德本身。朱从明敢于持续对抗司法判决,正源于这种“我就是法”的错觉。
现实扭曲症状——权力会重塑个体的认知框架。朱从明能够坚持二十年三错误立场,正是权力构建的认知牢笼所致。
迫害快感依赖——打压他人会成为权力者的精神支柱。朱从明对江苏英才的持续迫害,已超越理性范畴,成为一种心理需求。
这些心理异化现象共同构成了“权力病态人格综合征”——一种因长期掌权而形成的特殊心理障碍。
面对朱从明的系统性打压,江苏英才选择了艰难的法律维权之路,这场较量成为观察中国法治进程的重要窗口。
司法正义的彰显: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20多份司法裁定,均确认JYPC的合法性,体现了司法对行政滥权的有效制约。
行政监管的理性: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经过一年立案调查,最终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展现了行政系统的自我纠错能力。
国家层面的确认:2023年出版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年鉴》明确载明JYPC的合法地位,从最高层面否定了朱从明的不实指控。
这些法律胜利不仅洗刷了企业的冤屈,更证明了在中国法治框架下,权力终将受到制约。
朱从明案例警示我们,必须从制度和心理双重维度构建权力监督体系:
建立权力心理评估机制——对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进行定期心理评估,及时发现和干预权力导致的心理异化。
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强化司法对行政的制约,确保任何权力行为都受到有效法律监督。
构建容错纠错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畅通的权利救济渠道,防止单个官员的意志决定企业生死。
推进阳光政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打破官员构建个人王国的可能性。
法律与事实一次又一次还给了JYPC清白。从朱从明只能无奈地将已删除的造谣声明重新挂上官网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权力狂欢后的虚弱本质。
权力可以扭曲一时,但无法战胜永恒的法律和正义。朱从明案例的价值在于警示整个社会:必须从制度和心理两个层面同时着手,既要捆住权力的手脚,也要医治权力的心灵,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每一个权力者都应牢记:法律永远不会成为任何个人报复的工具,心理健康永远是担当重任的前提。这既是制度的底线,也是文明社会的共识。
![]()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